人民網北京3月10日電 (孝金波、薄晨棣)3月8日發(fā)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對2021年人民法院工作的整體情況進行了介紹,人民網專訪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、副院長賀小榮進行解讀。
“2021年,全國各級法院以公正為主線、以人民為中心,公正司法、司法為民,服務大局、促進發(fā)展,為實現國家安全、社會安定、人民安寧提供了良好的司法服務和保障。”賀小榮介紹,2021年,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33602件,地方各級法院受理案件3351.6萬件,結案標的額8.3萬億元,法官人均結案238件,二審后服判息訴率達98%。
賀小榮說,2021年的人民法院工作可以用維護安全、促進發(fā)展、保障民生、深化改革這四個關鍵詞概括。
一是維護安全。安全是發(fā)展的前提。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(wěn)定是人民法院的重要職責。2021年,各級法院審結一審刑事案件125.6萬件,判處罪犯171.5萬人。除嚴懲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治安犯罪外,還健全了常態(tài)化掃黑除惡機制,依法整治“村霸”“沙霸”“菜霸”,嚴懲拐賣婦女兒童犯罪,嚴懲專坑老年人的醫(yī)保騙保犯罪,嚴懲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,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。
二是促進發(fā)展。發(fā)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。2021年,各級法院審結一審民商事案件1574.6萬件、行政案件29.8萬件。民商事案件是經濟社會發(fā)展的晴雨表。社會資源通過市場來配置,而市場配置需要通過合同來實現。去年以來,人民法院在加大對產權司法保護的同時,促進創(chuàng)新驅動發(fā)展,助推法治化營商環(huán)境的改善,維護市場公平競爭,推動市場主體的有序退出和有效救治,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。
三是保障民生。2021年,各級法院以民法典的實施為契機,審結涉及教育、就業(yè)、醫(yī)療、養(yǎng)老、消費等案件154萬件,在個人、家庭、社會、國家之間明確權利義務的邊界,樹立全體社會成員的規(guī)則意識、程序意識、契約意識、責任意識,審理了一大批貫徹民法典、符合中國優(yōu)秀傳統文化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經典案件。這些經典判例在今年的報告中均有呈現。
四是深化改革。改革是人民法院工作進步的不竭動力。2021年,人民法院的司法改革取得重大突破。一是繁簡分流、快慢分道。二是啟動四級法院審級職能定位改革。三是互聯網司法完成了由實踐探索到制度構建。在線訴訟、在線調解、在線運行三大規(guī)則,填補了在線訴訟的制度空白,為國際社會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。2021年,全國法院在線調解糾紛突破1000萬件,在線立案1143.9萬件,在線開庭127.5萬場。四是統一法律適用標準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。類案檢索、專業(yè)法官會議、審判委員會三者聯動,既可以有效解決分歧,又可以凝聚集體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