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析臺灣花蓮7.3級地震:何為逆沖型破裂?為何福建浙江震感明顯?

4月3日7時58分,在臺灣花蓮縣海域(北緯23.81度,東經121.74度)發(fā)生7.3級地震,震源深度12公里,為逆沖型破裂。
什么是逆沖型破裂?7.3級地震的破壞力有多大?為何大陸地區(qū)也有震感?對此,人民網采訪了北京白家疃地球科學國家野外觀測科學研究站站長、研究員陳石進行解讀。
造成此前甘肅積石山地震和本次臺灣花蓮地震的“逆沖型破裂”究竟是什么來頭?陳石解釋,逆斷層對應的地震就是逆沖型地震。逆斷層是一種由地殼擠壓造成的斷層,其中一側巖塊相對于另一側向上推覆。這種斷層通常發(fā)生在地殼擠壓的地區(qū),如造山帶或板塊邊界的擠壓帶以及俯沖帶淺部。
地震發(fā)生后,我們常說的“幾級地震”是如何測定的?陳石表示,震級是利用地震臺站記錄到地震波的振幅與周期計算得到的。由于受地震波輻射的非均勻性、傳播過程中地球內部介質不均勻性等因素影響,不同臺站測定的震級可能存在差異,所以通常將不同方向、不同距離的地震臺站測定震級的平均值作為一次地震的震級。
那么,此次發(fā)生的7.3級地震是什么概念?陳石表示,在實際情況中,地震的破壞程度與震級密切相關!袄,2級以下的地震通常不會被人類感知或造成建筑物破壞;5級左右的地震在地質條件較差或建筑結構不牢靠的地區(qū)可能會造成一定范圍的破壞;而發(fā)生在人口稠密區(qū)的7級以上地震可能會造成一定規(guī)模的人員傷亡、建筑物倒塌、橋梁破壞等災害!
陳石進一步解釋稱,地震的破壞力不僅取決于地震的震級,還受到震中距、震源深度、地質條件、建筑結構等因素的強烈影響。所以發(fā)生在不同區(qū)域同一震級的地震,也可能造成顯著不同的破壞。
而海域地震相比于陸地地震,由于區(qū)域地殼介質和地震環(huán)境的差異,地震波傳播和產生的地面運動往往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,其造成的影響和破壞也會有所不同。
據悉,此次臺灣地震發(fā)生后,福建、浙江等地都有較為強烈的震感。陳石表示,這是因為本次地震距離大陸沿海城市距離較遠,地震動近場高頻能量衰減快,而長周期成分衰減較慢。大陸沿海城市有大量的高層建筑房屋,高層建筑的自振周期較長,受地震動的長周期成分影響產生共振作用,對建筑結構的長周期振動產生明顯的放大,導致大陸沿海城市地區(qū)的一些居民會感受到較強的晃動,震感明顯。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